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阅读

乔-彼得•威金摄影展对谈实录

发布日期:2015/8/27 15:59:59浏览次数:5605

 

  2015年7月24日,由21空间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绝望的灵魂——乔-彼得·威金摄影展"于21空间美术馆顺利开幕。在开幕仪式后的对谈会上,21空间美术馆学术总监杨小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策展人樊林以及特邀嘉宾段煜婷、韩磊、洪磊、黄云鹤分享了各自对展览及作品的看法,以下是学术主持杨小彦,策展人樊林及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的发言实录:

 

杨小彦 /21空间美术馆学术总监、展览学术主持

"关于威金的方法论"

  “绝望的灵魂”,这个展览很好!希望大家通过展览能够好好解读威金。

  我觉得威金的背后呈现了一种方法论,正是这一方法论,他的作品才有了呈现的内容。如果你对西方文明史发展的重要事件、对艺术史、对西方的典故不了解的话,就很难去读懂威金,因为这些是他表达的载体。

  我九十年代刚开始接触威金的时候,很诧异。他把古典油画拍成照片,比如,把波提切利的作品拍成了照片,他为什么这样做?其实,他对自己的介绍就说的很清楚。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只是以这为手段,他要表达的是绝望。

  举个例子。展览中有一张,题目叫《新墨西哥州的“拉奥孔”》。如果你不知道“拉奥孔”,你就谈不上理解这作品,因为它涉及到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典故,一个是美术史。“拉奥孔”是《荷马史诗》中的一个故事,这故事后来成为西方艺术家的题材,出了很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古希腊晚期风格的雕塑《拉奥孔》,表现了一种悲剧。有了这些背景,威金的意图就变得明确了!他是在抗议!

  可见,了解西方美术史何文学史衍生下来的典故,了解其中的重要性,再去看作品,你会发现,艺术家背后原来有一个宗教的概念,他要揭示人类眼前的苦难和绝望。

  当你明白了这些,起码你就大致上知道他在干嘛,他为什么要以西方古典题材作为创作对象。要知道,在西方的普通语境中,古典的内容已经成为文明史上的象征。当威金利用这些象征物,却改变其含义,以便形成新的认知,而对现代生活有明确的针对性,他的风格也就形成了。

  威金的另一件作品,利用的是“夏娃与亚当”的故事,模特却是中国女人。作品的创作时间是2015年。显然,威金想表现的是现在欧洲人对中国经济腾飞之后的看法。也就是说,当你把这些事情连起来,就会发现,威金他的思路是清楚的,他的方法论是明晰的。

  此外,我要强调,威金的作品是图像化的。对他来说,图像是语言,照片只是表现手段。虽然威金是摄影家,但他更加关注图像。所以,威金的作品,最主要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图像?如何通过图像,以及背后的意义,来扩张有限的表现?从这一点看,威金在用图像去建构成一个关于人类命运的隐喻。

Laokoon, New Mexico

拉奥孔,新墨西哥

银盐 纸基纸

76×73.5cm

1992年

 

Adam and Eve,Shanghai

亚当和夏娃,上海

银盐 纸基纸

40×50cm

2015年

 

樊林/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在我看来,威金的作品像个深渊或者泥潭,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迫进来,但是每个人从这里走出去、有没有负累感?走多远?感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困境是我经常想到的,在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拜神,这些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应该是什么地位?关于作品解读,我们需要给出多少资料才能带领普通的观众进入美术史中那些我们应该去经历的东西?在我看来,筹备展览和关于展览的讨论,其实都是在做我们对之前几十年的教育亏欠的弥补。事实上观众很多对作品的解读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缺陷上的,因此种谬误,各种稀奇古怪的趣味都是在缺陷上产生。

  这个展览非常有趣,我很期待这个策划给大家带来的这种状态和一种不一样的层面。这个展览的趣味引导建立在艺术史教育的基础上,当今天讨论中国大陆艺术发展的时候,可以发现我们很多的对话是脱离了前提的,这30年我们不断重复追随着学习西方当代艺术,如果没有把这些西方艺术的逻辑、上下文关系进行梳理了解的话,谈任何作品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我们在21空间美术馆做这个展览的主要目的,让普通的爱好者知道,无论感不感兴趣,这个展览是有它背后的道理的。

  我作为生活当中的个体,所表达的趣味选择是经历了很多的视觉阅历之后建立的,而不是随波逐流认为这是大师说好就是好的作品。因为时空局限,我们不可能顺着艺术史,给每位观众补课,所以我们在展场中也没有特别去鼓吹作品的神圣性,希望每个观众都带着一些问题,做一些功课,然后进来观看、感受、提问。美术馆展场扮演的更多是教育、学校的角色,怎样让这个角色做得更加的有趣,更对大家的鉴赏有所帮助,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践行的。

 

Las Meninas

宫女

银盐 纸基纸

37×37cm

1987年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21空间美术馆艺术总监

  我们都知道,现在国内引进很多国外的展览,不仅是摄影,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不同媒介都有。我觉得引进展览可能有两个大的方向,第一种是和我们现状、问题意识密相关的创作,与当下创作实践密切相关的展览;第二种是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流派、作品。当然,这两种不是截然分开的,关键是我们把这些国外展览定义在什么位置上。我们现在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在商业上和认识上都容易把国外的展览推崇为大师的展览,当然这也是营销的一种方面,就像印象派进来的时候大家都认为那是很厉害的展览。因为对于现在公众来说,国外的艺术家在中国比较少人认识,在国内就会很容易把他们夸大宣传,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膜拜,其实这是需要避免的倾向。

  对于威金的作品,之前我和樊林老师沟通的时候,我的确觉得他的作品很有冲击力。我对摄影史并不是太熟悉,也不能一下子把他放在摄影史的脉络来看,但当我们把他的作品使用图像的方法放在整个艺术史当中来看,还是比较熟悉的。一方面他的作品是多种元素拼接,拼接不相关联的元素产生某种魔幻结构。另一方面,改造经典,这在绘画上也多有呈现。我们谈到后现代艺术的时候,创作方法就是各种挪用、拼贴,还有改造经典,这也是典型做法。还要谈到一点就是他作品里面的一种恶趣味,这是通俗的说法。在展览资讯传播的时候,微博上很多人在说,这是个重口味、暗黑的展览。但相比起国内很多年轻艺术家恶趣味的创作,我还是看出这思想背景上的一种鲜明的差异。我们从威金的作品中,还是读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还有宗教上对于疾病、生死的看法和意涵。国内年轻人的恶趣味创作非常普遍,是一种幽默调侃,既有一种邪恶感,又是一种轻松愉悦的趣味。这让我想起荒木经惟的作品,我们对于他的作品比较熟悉,他也在时代美术馆做过展览。那种关于性的夸张以及深深的哀伤情绪又与此差别很大。这两者又与我所说的中国青年艺术家的邪恶趣味在气质上有很大差别。所以尽管他们在组织图像上有相类似的地方,但我们作为一个观者,不应该只停留在图像的结构上面,还要深入它内部的思想渊源和精神气质。

 

The Raft of G.W. Bush

布什之筏

银盐 纸基纸

40×50cm

2006年

 

特别告知

“绝望的灵魂——乔-彼得·威金摄影展”即将离开21空间美术馆,离开东莞,离开广东了,还有4天,展览依旧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大家,我们此次推出对谈会的整理文字,希望在展览结束前夕,能为展览划上更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