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容阅读

【小A看展】“隐秘的身体” 重回身体直觉和张力

作者:何妍婷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发布日期:2015/4/16浏览次数:3902

分享到:

《隐秘的身体》展厅现场

  2015年4月14日晚,《隐秘的身体》艺术展在东莞21空间美术馆拉开序幕,由杨小彦担任学术主持,胡斌担任策展人,围绕“身体”这一主题,共展出9位广东艺术家的作品,涵盖绘画、影像、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艺术家更多地通过身体的行为或者身体的表达,诉求思想的自由,及作为对体制的一种判断;90年代到2000年以来,艺术家通过身体探讨被流行文化、消费文化所塑造、影响的问题。这些想法都把身体和社会文化作为整体,与哲学、社会思想的研究联系在一起。我们更多地在一个社会文化语境里谈身体,借用身体谈思想、谈文化,或者其他方面。”胡斌在接受雅昌专访时说道:“我想,现在是否应该回到身体本身?身体是生长的生命体,是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感知的,我希望回到身体最初的感受,把身体从思想、文化、社会关系的阐释的牢笼底下解放出来。现在有一些艺术家已经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参与这次展览的9位艺术家有的是神秘论式的介入,有的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有的触及某种身体的极限,有的表达生命的无常与冷峻……当然,我这样说,并非是要脱离社会与文化语境来谈身体,而是探讨在身体被赋予太多外在因素的时代如何恢复其直觉和张力。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启发观者对于身体和生命的多样化思维。”

  如何呈现主题?策展人因地制宜,结合21空间美术馆3楼展厅单元格的格局,更多地以小个展的方式呈现。“我想对每个人都有比较独立的区域进行完整的呈现,同时所有的作品又都跟身体、生命的体验直接相关,形成独特的场域。”胡斌阐述道。

 

吴超  《发生》  影像  2013

吴超  《发生》(片段)  影像  2013

吴超  《发生》(片段)  影像  2013

  沿着楼道上到三楼,首先看到的是吴超2013年的影像作品《发生》。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多屏动画影像、声音、观者的选择性阅读与重组,唤醒了对生命日常细节及其关系的原初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一朵慢慢生长的花、载着客人的列车与骑着猪的人呼啸而过、正在打鸡蛋的手……“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把不同的事物连接起来。在艺术家看来,事物相互间可能是彼此的附属物,在一条线索中,某个事物可能是主线,而在另一条线索中,可能只是过客,但是这些线索之间又有联系。这也是艺术家观看和思考的方式,在她的思考中常常贯穿着生命的轮回。”胡斌说道。

 

这次展览中展出的梁言康的雕塑及油画

梁言康  《步》  布面油画  110X110cm  2009

梁言康  《枝头》  雕塑  2009

  在广州和荷兰两地创作和居住的梁言康,这次带来了雕塑和绘画作品。在他的绘画中,人的身体与植物、动物的生长嫁接在一起,打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界线,有着超现实主义的魔幻感;雕塑也是通过嫁接,把人的思想意识或者潜意识具象化、外在化,并与人体连在一起。毫无疑问,梁言康的绘画和雕塑有一定的关联,在他看来,都是生命的体验。梁言康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后移居荷兰。初入异乡的文化断裂,让他产生了陌生、无措、迷茫的心理;这也让他将自己的艺术形式,从版画、油画转到了雕塑,利用雕塑体量感和侵入性,将内心的反应形象化地表达。梁言康曾表示,“我尽自己最大的能耐把我认为人体自身有可能产生表情的东西要精确的去掉,尽可能还原身体的本质”。

 

展览中呈现杨帆不同题材及形式的作品

杨帆  《父亲》  综合材料 

  在展厅的另一边,杨帆通过不同题材及形式的作品,构成“身体”的内在关联。人物画《父亲》——关于一位患有13年帕金森症并做过3/4胃部切除术的老者在其病逝前18个月身体状况的视觉报告;风景画《天空》——试图阐释现代都市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还有关于国内外时政新闻的视频。“对于父亲最后日子的描绘,是艺术家从微观的角度对生命的关照,同时他把国际、国内的新闻作为影像的部分并置于作品中,以此呈现个体生命轨迹与周围事物的关联。我们在谈历史的时候,也会谈到微观叙事和宏观叙事的问题,微观叙事构成了宏观叙事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变化相对于大自然、宇宙而言是很小的一部分。另外,天气的变化、温度的上升、草原的面积缩小等,都会带来人口迁移和发生资源抢夺,即大气候变化也左右着这个世界的变化。这也是艺术家思考的一个角度——由自己最直接的体验出发,联系到宏观环境中,打开了另外一个思考的空间。”以此把“隐秘的身体”的主题,带入更本质的层面。

 

周钦珊  《寄往天堂的信》  2014

周钦珊  《寄往天堂的信》  2014

  近几年,胡斌对于“身体”的主题一直很关注,“回到身体本身,并不是要抛开社会性”是他在这次展览中一直强调的。与之呼应的是周钦珊的新作《寄往天堂的信》。周钦珊一直关注心理创伤人群的自我医治问题。她在网络中找到失独者写给孩子的信,通过阅读,截取出信件中每个字读音的声调,把声调重新建构成画面,画面上的空白处是标点符号或者换行,通过改变主体对客体的感知方式,进行一次转换和延展表达的实验。回忆起创作过程时,周钦珊表示:“这个群体本身并不愉快,开始做这个作品时,当阅读一部分信件之后,我要到室外走走或者运动,减少心理上的压抑感和困惑感。”“周钦珊作为一位母亲读这些家庭的信件,作为一个生命体去体验别人的身体和内心所遭遇的不幸,这个更重要。”胡斌如此评价道。

  在胡斌看来,人类对于身体已经有了不计其数的研究,但是仍然无法掌握其全部秘密;身体也是艺术家为之不懈的表达母题,尤其在当代艺术里,它被列为重要主题之一,“隐秘的身体”正是策展人在这个阶段部分思考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