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拓展 » 内容阅读

恢复雕塑的尊严“具象中国”第二回展

作者:杨小彦发布日期:2013/10/17 17:00:22浏览次数:5986

  我曾经撰写过一篇文章:《为一座没有公共雕塑的城市而奋斗》,用一种不无偏激的立场,表达了我对近三十年来发生在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大型雕塑的极度失望,以为中国雕塑最为令人不安的事实是,在中国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中,雕塑家群体(当然不是全部)整体失落,沦落为每天忙着接活谈判的“承包商”,忙着指挥施工的“工头”,忙着迎来送往的公关领班。活接多了,自然就有接活的生活方式,也沾染了这个领域诸多的恶习,尤其所谓的抽象雕塑,根本就不用构思和设计,让施工队把一大堆类似的抽象的形重新组合一番,就会产生新的作品。至于解释,谁都明白,怎么说就怎么成,反正天上地下,独一无二。而最严重的损害就是,在频繁的接活和干活的过程中,雕塑家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工作,嗅不到工作室独特的气味,少有孤独地面对私人作品的机会,内心丢失了创造的勇气与兴趣。所谓恢复雕塑的尊严,就是希望他们重新寻找真正的工作,嗅到工作室独特的气味,真实地面对私人的情感,以及找回创造的勇气与兴趣。自然,我这说法可能严重了,大有一笔抹杀三十年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公共雕塑的“伟大”成就。但是,也许我用这样一种让雕塑界大为失望的说法,恰恰表明我内心对于雕塑的长远期望。

  从策划系列来说,这一次展览的对象自然是雕塑,但就内在主题而言,仍然契合“具象中国”的一贯主题。而且,就雕塑的本性来说,具象更有理由成为他们思考的对象,成为他们表达的工具,成为他们寄托的平台。从这一意义来说,雕塑具有其他艺术品类所无可替代的价值。

  展览本身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意图。

(作者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21 空间美术馆学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