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展览 » 内容介绍

绝望的灵魂——乔-彼得•威金摄影展

展览作品:[浏览作品]

展览现场:[浏览现场图片]

 

主办单位:21空间美术馆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学术主持:杨小彦

策展人:阿兰•朱利安 (Alain Jullien) 樊林

特邀嘉宾段煜婷 冯原 韩磊 洪磊 胡斌 黄云鹤

开幕时间:2015.07.24 / 15:30

对谈时间2015.07.24 / 16:00

展览时间:2015.07.24 - 2015.08.31(逢周一闭馆)

展览地址:东莞市莞城区汇峰路一号汇峰中心H区36号21空间美术馆



策展人语之一

 

 

 


绝望的灵魂

阿兰•朱利安 (Alain Jullien)

 

我的全部作品都以绝望灵魂为基础。我的摄影赞助人已经离世。我要继续创作图像,反映我灵魂救赎的斗争。—— 乔-彼得•威金 (Joel Peter Witkin)

 

摄影是一个媒介,是一种自我表现形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摄影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这一媒介的摄影师。他们是艺术家,借摄影传达想法,表现观众无法表达的内容。他们的角色是帮我们正视习以为常的现实。乔-彼得•威金 (Joel-Peter Witkin) 是个中好手,擅长揭示我们的现实、美梦和噩梦。孩提时代的他曾在纽约街头亲眼目睹一个小女孩的头颅滚得老远。这也许是他创作生涯的起点,至少是一个触发点。幸好他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学会了探索想象,表现想象。但这还不足以让他成为艺术家。让我们欣见的是,威金经常在作品中援用西方古典艺术中的形象,这些作品包括《带枷锁的维纳斯》 (Venus in Chains)、《布什之筏》(The Raft of G. W. Bush)、《白色世界历史》(History of the White World)、《维纳斯和抹大拉女人》(Venus and the Magdalen) 和《戈雅讽刺画中的毕加索》(Picasso en Los Disparates de Goya)。他将这些经典形象嫁接到摄影媒介中,创造传统意义上的“巴洛克”风格。十七和十八世纪,继长时间的古典主义大发展后,欧洲迎来了一股自由风潮,为音乐和绘画注入了巴洛克风格。在摄影艺术领域,古典主义趋势的表征是艺术和现实之间难以割裂的联系。在肖像、风景甚至是纪录片中,照片无法说谎,不能偏离真相。但我们都很清楚,艺术家运用摄影与现实的联系,拷问大家对规则和规定的理解,让我们认识周边的多重现实。如今,人们反对用数字技术篡改照片,主要是担心这种操控会割裂现实与摄影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荣幸地展出乔-彼得•威金的摄影作品。他的银盐照片做了一些处理,上面增加了划痕和图案,但本质仍然是摄影。要欣赏或者“解读”这些作品,我们应该知道,它们都是想象力的杰作。作品中也能看出教育(不是学历或阅读能力,而是视觉和艺术教育)的影响。他和他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他没有发明任何东西,但他把自己的教育、人生阅历和感悟转化成二维的图像,改变着我们程式化的理解。这些图像通过摄影的过滤器,指涉西方艺术历史,开启了未知的一扇扇大门。二维图像呈现出多层解读可能,激发观众的艺术思考,带来的纯粹快感和美感会久久萦绕。

我谨对鲍都因•勒邦(Baudoin Lebon)和他的团队致以诚挚的感谢!



策展人语之二


话语与规律

 

 

威金的图像,仿佛是关于某些事件的。这些事件我们通过过去的图像曾经获知。例Gods of Earth and Heaven,( Los Angeles, 1988),Leda giving her lover a condom, NM, 2011)原先所对应的那些神话故事;The raft of G.W. Bush, (2006)所指向的历史事件。威金的陈述在于重建事件的特殊性,他试图揭示的,恰恰是新的切口。于是我们得以借助图像介入历史并构成了新的历史。

 

自威金的作品进入中国以来,摄影家如何“获得”这样的表现方式,无疑成为已中国摄影界关注的话题、兴趣的焦点。从这几天的跟踪观察、面谈讨教以及研究作品,我之前的想法基本获得证实。这是一位在完善的学院系统教育中读过书,研究过经典——尤其是人类文化史上那些充满诗学意味的经典——的艺术家。他的桀骜不驯以及卓然独立,恰恰以这样的滋养为基底。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游历、好奇、探究在威金的创造力中所构成的神奇气质。

 

因此,威金的话语既是新鲜的又是记忆的,他将事件放置在肆虐的阴影中,新的陈述方式形成演进的概念,建立了一个自反的范畴。他的精神形式、审美趣味,皆以原有的事件为基底,以图像本身的构成、处理方式组合陈述,形成新的规律。所谓拍摄的对象则突破了原有事件、时间的界限,在脆弱敏感中重新构建了语境。

 

当然,所有这一切似乎可以捕捉的分析,都将被扑面而来的图像一次次击倒,威金的话语始终在挑衅我们之前的“概念化”感受。只有这个规律,似乎可以强调。